全国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的起点
全国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的起点
全国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的起点
注:本文摘自《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4
缺失与补位
——谈“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的起点
□∕李艺 钟柏昌
近几年来,我们跟进高中课程,观察义务教育课程,和教研员及一线教师交流,关注国际动向,组织人员开展系列研究,借设计与开发数套相关教材的机会边思考边尝试,特别是因配合龙芯计算机(使用Linux操作系统)的教育推广工作,形成了关于课程建设的一些新想法,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缺失亟待补位。在获得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我们勇敢地承担起了“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下文简称“标准”)的研制工作。作为标准研制的起点,我们认为首先必须要回答好如下几个问题。
一、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载体应该有哪些
从载体的介质类别看,我们认为主要有两类载体。一类是以“PC机+网络+外设”为载体的信息技术,这一类载体在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占有绝对主体地位,所包含的内容既有大众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也有算法与程序设计等具有专业技术取向的内容。除此之外,我们极力主张“机器人进课堂”,因此有了第二类即以“教学机器人”为载体的信息技术。机器人教育在中小学并非罕见,但通常是以兴趣小组、特长生培养的方式开展。我们希望机器人教育能惠及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于第一类载体,大家耳熟能详,不再赘述。在此,我们重点谈一谈第二类载体“机器人进课堂”的问题。机器人技术软硬结合,又综合了机械、传感和控制等技术,是相关科技活动的良好载体,能够让学生更充分地的发挥想象力,结合动手制作、实现创意,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在此前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机器人教育活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是问题多多。
首先是平台选择的问题,是选择元器件平台(现有高中课标),还是成品机器人平台(当前流行的),还是以机器人实验箱为平台?元器件平台需要学生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在多变的应用价值彰显方面较弱。成品机器人平台多为竞赛所设,为兴趣小组所设。其次,为竞赛所设的机器人教育,多是机器人公司或其他部分社会机构主导,使得该活动缺少正确教育理念的指导,存在诸多不足:(1)在公司主导的情况下,往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缺少基础教育所要求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2)往往单纯注重技术的应用,将各种新技术(DSP、FPGA、ARM)应用到机器人设计中,但教学内容缺少连贯性和渐进性,学生可参与性差;(3)竞赛型机器人价格昂贵,受众学生的覆盖面小,尤其对于老少边穷地区,机器人教育不可能普及,严重违背我国教育公平的原则;(4)机器人教学以课外活动形式出现,没有制度的保证,课程开设不规范,不能系统进行机器人知识的教学。
“机器人进课堂”的口号能否铿锵有力,关键在于是否有一套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我们认为,机器人教育要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对智能机器人的设计与应用能力,要以功能系统、感知系统、控制系统、执行系统作为主要内容,通过低成本多功能机器人教学实验箱为学生实践平台,使学生在针对具体应用问题的设计、制作与实现中比较系统地初步接触结构、动力、传动、传感和控制等相关技术,对机器人及相关知识产生兴趣,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为其未来的综合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我们也注意到,从载体的民族属性看,同样有两类不同的载体。一类是以国外主流品牌的信息技术产品为载体,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就是以英特尔处理器为代表的计算机硬件和以微软操作系统及其办公软件为代表的计算机软件的跑马场。另一类就是国产民族信息技术产品,随着龙芯计算机及具有民族色彩的Linux产品的逐渐成长、成熟,我们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同样应该给予它们以服务民族和社会的机会,在吸引更多社会关注的背景下相互扶持、共同发展。
基于载体的分类,我们拟将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分为五大模块: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网络与信息交流、算法与程序设计、机器人设计与制作。前四个模块以“PC机+网络+外设”为载体,最后一个模块以“教学机器人”为载体。对于民族信息技术产品的关照,我们将以超越品牌和平台的局限构架课程,倡导跨平台的操作体验、工具选择和使用,比较其特征、辨识其各自的优点、把握其共同本质,形成更宽阔的视野,建立关于民族信息技术建设和发展的信心。
当然,由于两类载体的出现,带来了诸多问题,如机器人设计与制作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内容重复问题,必修、选修的设置问题,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衔接问题等,欢迎读者朋友对此提出宝贵意见。
注:本文摘自《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4
缺失与补位
——谈“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的起点
□∕李艺 钟柏昌
近几年来,我们跟进高中课程,观察义务教育课程,和教研员及一线教师交流,关注国际动向,组织人员开展系列研究,借设计与开发数套相关教材的机会边思考边尝试,特别是因配合龙芯计算机(使用Linux操作系统)的教育推广工作,形成了关于课程建设的一些新想法,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缺失亟待补位。在获得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我们勇敢地承担起了“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下文简称“标准”)的研制工作。作为标准研制的起点,我们认为首先必须要回答好如下几个问题。
一、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载体应该有哪些
从载体的介质类别看,我们认为主要有两类载体。一类是以“PC机+网络+外设”为载体的信息技术,这一类载体在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占有绝对主体地位,所包含的内容既有大众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也有算法与程序设计等具有专业技术取向的内容。除此之外,我们极力主张“机器人进课堂”,因此有了第二类即以“教学机器人”为载体的信息技术。机器人教育在中小学并非罕见,但通常是以兴趣小组、特长生培养的方式开展。我们希望机器人教育能惠及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于第一类载体,大家耳熟能详,不再赘述。在此,我们重点谈一谈第二类载体“机器人进课堂”的问题。机器人技术软硬结合,又综合了机械、传感和控制等技术,是相关科技活动的良好载体,能够让学生更充分地的发挥想象力,结合动手制作、实现创意,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在此前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机器人教育活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是问题多多。
首先是平台选择的问题,是选择元器件平台(现有高中课标),还是成品机器人平台(当前流行的),还是以机器人实验箱为平台?元器件平台需要学生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在多变的应用价值彰显方面较弱。成品机器人平台多为竞赛所设,为兴趣小组所设。其次,为竞赛所设的机器人教育,多是机器人公司或其他部分社会机构主导,使得该活动缺少正确教育理念的指导,存在诸多不足:(1)在公司主导的情况下,往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缺少基础教育所要求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2)往往单纯注重技术的应用,将各种新技术(DSP、FPGA、ARM)应用到机器人设计中,但教学内容缺少连贯性和渐进性,学生可参与性差;(3)竞赛型机器人价格昂贵,受众学生的覆盖面小,尤其对于老少边穷地区,机器人教育不可能普及,严重违背我国教育公平的原则;(4)机器人教学以课外活动形式出现,没有制度的保证,课程开设不规范,不能系统进行机器人知识的教学。
“机器人进课堂”的口号能否铿锵有力,关键在于是否有一套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我们认为,机器人教育要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对智能机器人的设计与应用能力,要以功能系统、感知系统、控制系统、执行系统作为主要内容,通过低成本多功能机器人教学实验箱为学生实践平台,使学生在针对具体应用问题的设计、制作与实现中比较系统地初步接触结构、动力、传动、传感和控制等相关技术,对机器人及相关知识产生兴趣,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为其未来的综合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我们也注意到,从载体的民族属性看,同样有两类不同的载体。一类是以国外主流品牌的信息技术产品为载体,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就是以英特尔处理器为代表的计算机硬件和以微软操作系统及其办公软件为代表的计算机软件的跑马场。另一类就是国产民族信息技术产品,随着龙芯计算机及具有民族色彩的Linux产品的逐渐成长、成熟,我们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同样应该给予它们以服务民族和社会的机会,在吸引更多社会关注的背景下相互扶持、共同发展。
基于载体的分类,我们拟将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分为五大模块: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网络与信息交流、算法与程序设计、机器人设计与制作。前四个模块以“PC机+网络+外设”为载体,最后一个模块以“教学机器人”为载体。对于民族信息技术产品的关照,我们将以超越品牌和平台的局限构架课程,倡导跨平台的操作体验、工具选择和使用,比较其特征、辨识其各自的优点、把握其共同本质,形成更宽阔的视野,建立关于民族信息技术建设和发展的信心。
当然,由于两类载体的出现,带来了诸多问题,如机器人设计与制作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内容重复问题,必修、选修的设置问题,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衔接问题等,欢迎读者朋友对此提出宝贵意见。
xsxxzj- 帖子数 : 10
注册日期 : 11-11-18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